在全球智能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感知世界的神经元”,正日益成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核心基础元件。在近日召开的2025 年 SENSOR CHINA 展会现场,国内多家优秀传感器企业集中亮相,展示了最新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从核心芯片的自研到系统级应用的落地,再到国际标准的参与制定,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在快速摆脱依赖,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完整生态。本次中国工控网专访了思微科技、北方微电子、纳芯微、沃天科技、龙微科技等多家本土传感器企业,梳理出国产传感器在不同赛道的最新实践与思考。这些企业虽各有侧重,但从我们的视角看到的共同关键词是 “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与跨界融合”。
以硅谐振为核心,思微科技重塑高端压力传感器格局“我们的优势不仅是进口替代,更在于通过性能和定制化服务超越国外品牌。”思微科技技术副总师徐林鹏表示。他介绍,思微科技是国内少数具备从芯片设计、流片、装配到测试全流程能力的企业,产品线涵盖 MEMS 压力芯片与芯体、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高温 SOI 压力传感器、多通道压力扫描阀和差压变送器等五大类。凭借全流程可追溯的准 IDM 模式,公司在良率控制、质量稳定性和快速交付方面形成明显优势。
思微科技技术副总师 徐林鹏
其中,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被视为思微的“拳头产品”。徐林鹏解释,该产品以硅基谐振结构为核心,通过频率信号输出实现压力测量,具备“高精度、高稳定、宽适应、易集成”的特点,性能指标远超传统压阻或电容型传感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的大气数据系统、座舱环境控制以及气象探测等场景。
对于国产高端传感器的差距与挑战,他直言:一方面在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上仍需时间积累,但他强调,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推动思微在“卡脖子”技术上不断突破,例如<0.01% 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300℃ 高温传感器和新一代差压变送器均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从中国工控网的视角来看,在国产化替代浪潮中,思微科技选择用航空级的高可靠性重新定义工业级应用的性能标准。可以预见,这家年轻企业将在未来数年成为国产高端压力传感器的关键力量。
军民融合的双轮驱动,推动北方微电子的MEMS市场创新在本次展会上,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展出的最新产品线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兵器系统内唯一从事微电子研发的企业,北方微电子依托自主工艺平台,构建了覆盖军用与民用全场景的 MEMS 产品矩阵。
北方微电子市场开发部部长 肖雷
“我们既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也在积极开拓民用产业。”北方微电子市场开发部部长肖雷表示。技术平台是北方微电子的底气。公司现已建成 6 英寸 MEMS 中试线、8 英寸 MEMS 量产线及硅基光电子平台,覆盖从前端设计制造到后端封装、标定和可靠性筛选的全流程,形成国内最完备的 MEMS 工艺体系之一。这使其在小型化、低成本压力传感器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微电子正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在脑机接口方向,公司研发的植入式柔性电极与非植入式凝胶电极,已在医院开展临床应用,并拓展至可穿戴设备和安全监测场景。同时,面向工业互联网与机器人,北方微电子提出了多传感融合、智能集成的技术路线,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预测性维护需求。
“我们的军民品收入已经各占一半。未来将在新能源车、医疗健康、储能等产业实现更大规模的落地。”肖雷表示。借助“国家队”的使命感与产业链协同,北方微电子正在以军工级的可靠性和规模化的工艺平台,加速推动国产传感器的多领域应用与自主可控。
平台化赋能与国际化突围:纳芯微的“双轮驱动”战略作为国内模拟芯片龙头之一,纳芯微近年来在工业与汽车两大核心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我们的核心思路是围绕应用场景做产品创新,在满足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集成度和性价比。”纳芯微传感器市场总监谢奔表示。他对工控网介绍到,在编码器等工业应用中,公司正与头部客户联合开发更高精度、更耐环境的配套芯片,针对高压系统,还推出了具备高 CMTI 性能和低漂移特性的产品。
纳芯微传感器市场总监 谢奔
在汽车领域,纳芯微的国产化进程尤为显著。2025 年上半年,公司汽车芯片出货量突破 3 亿颗。截止2025年上半年,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接近 10 亿颗,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谢奔强调:“汽车电子是我们长期战略业务,公司将持续加大投入。”
在竞争格局方面,纳芯微并未单纯采取“纸面参数对标”的方式,而是通过“系统级解决方案+全周期服务+质量体系保障”的组合拳来进入客户供应链。“我们设立了专门团队,从概念设计到测试验证全程陪伴客户,成为他们的外部研发资源。”谢奔说。
凭借这种贴身式服务,纳芯微不仅打动了国内客户,也逐步进入了国际大厂的供应链,通过“借船出海”和“本土化服务”两条路径,国际化扩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中国工控网认为,从工业控制、可再生能源、汽车电子到消费电子,再到全球市场,纳芯微正在通过“技术平台&应用方向”的布局,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这种以平台化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打法,正在帮助国产芯片企业加速突破产业天花板。
二十年专注压力传感,沃天科技的全链条优势与新赛道探索自 2005 年成立以来,沃天科技始终专注于压力传感器研发与制造,形成了覆盖压力、温度、流量和物位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其中压力产品是核心支柱。“我们能够在压力芯体市场占据约三分之二的份额,靠的就是全链条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沃天科技市场经理郑皓表示。
沃天科技市场经理 郑皓
他介绍,沃天在芯片设计、电路开发、封装工艺及质量管理方面形成了闭环体系,结合智能化设备投入,使产品在可靠性、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效率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产业应用层面,沃天的压力传感器已出口至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电力、工业控制等领域深度落地。例如在电力行业,传感器被用于灭火气体压力监测,显著提升了安全性能;在工业节能改造中,沃天的产品作为底层数据采集单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这不仅是技术积累的体现,也强化了我们的行业话语权。”郑皓表示,通过将研发成果转化为行业规范,沃天推动了压力传感器行业的整体提升。
另外,面对行业普遍的降本增效压力,郑皓总结出“四步法”:自动化生产、全产业链内化、精益管理和人才培养,以保证质量与成本的平衡。与此同时,沃天也在推动多传感功能的集成化和软件适配,积极融入工业数智化的发展趋势。
打破垄断、定义国产能力,龙微科技极致化的产品策略在汽车电子“国产替代”的关键节点上,龙微科技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成立 11 年来,这家专注于压力传感器的芯片公司,凭借在 MEMS 与 MSG 双技术路径上的深耕,逐步打破海外巨头的长期垄断,在汽车电子核心传感器领域站稳脚跟。
龙微科技总经理 汪祖民
“我们 11 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压力传感器做到极致。”龙微科技总经理汪祖民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2019 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龙微推出了国内首款自主 EVAP 燃油蒸气压力传感器,实现了从小批量装车到自主品牌大规模应用的跨越。
据介绍,龙微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国六新规件上,更在于其 MSG 芯片产品打破了外资品牌在底盘制动系统领域的垄断。另外,公司围绕发动机、底盘、尾气及空调等应用场景,已形成 14 款量产车规压力传感器,涵盖机油压力、变速箱压力、空气悬架、颗粒捕捉器压差等关键环节,为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和商用车提供系统化的传感解决方案。
在市场格局方面,汪祖民指出,公司通过芯片自研、烧结工艺与封装一体化运营,降低了成本并强化了产品可靠性,既能在价格竞争中应对内卷,又能凭借质量优势降低售后成本,提升整车厂信任度。
除汽车电子外,龙微也在医疗、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展开布局,微压技术已应用于呼吸机、制氧机、智能楼宇和消防场景。汽车是公司最稳固的“基本盘”,而工业和消费领域的拓展则将成为未来增长的新引擎。“替代外资品牌并不是终点,而是国产传感器走向全球市场的起点。”汪祖民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和产业链本土化加速,龙微科技正以芯片自研和全链条优势,重新定义国产压力传感器的竞争格局。
中国工控网点评
从本次对话可以看到,国产传感器正迎来从“补短板”到“树标杆”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深耕惯性传感器的军民融合突破,还是压力传感器在汽车电子的国产替代,亦或是人形机器人、AI等前沿产业的探索,国内企业正在逐步构建起自主研发、工艺平台和产业链协同的综合竞争力。
未来 3—5 年,我们认为,传感器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汽车电子、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需求不断释放,为国产厂商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波动、价格内卷与标准体系仍是必须直面的考验。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一批“专精特新”与“国家队”企业的持续发力,中国传感器产业正从“跟随者”走向“引领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
-米兰·(milan)中国官方网站